尽管如今,马老师依旧以每周1~2次的频率更新着自己的视频账号,为大家讲述“强身健体”习武的各个要领。但想必你我都已经清楚,做视频、直播、带货……这些玩意,早已不是他的主战场。
夜店、漫展、传统庆典的开业剪彩、传授武学……这些线下生意,才是马老如今扎根的地方。
如今大家都说,马老师是唯一一个,因失败而成功的人。
事实似乎确实如此。
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曾知道,那个几拳把他K.O.的人姓甚名谁。
最初,大家都以为马老师和他的梗,会像某位练习时长两年半的练习生一样,在互联网上落为一个固定的、和其本人无关的二维符号。
但自从马老师的封印松动之后,他就逐渐开始从扁平的二维化符号回到了三维的立体形象、风评也渐渐开始反转。
自火车站见义勇为制服醉汉、4月1日当天直播带货反手捐一半后,相关正面的声音就愈发扩大。
有人赞赏马老师的三观、有人钦佩其勇气、有人羡慕其身体、有人惊讶于其前半生的成功。而诸如“笑梗不笑人,保国真男人”等万用语句,也开始被应用在了他的身上……
在一些人眼里,曾经嘴硬的马老师,如今似乎成了现实里的范德彪、成了一位倔强、有趣、又能为他人带来欢乐的小老头。
但是——没错,咱们要说但是了。
评价任何一个网红——尤其是背后有团队运作的网红,若是仅以一种纯粹感性、共情的普通人视角来评判,就非常容易踏入其团队编织的共情陷阱之中。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共情网红都是单纯且危险的行为。
马老师早年自身的励志与成功,与他后来干的那些事情并不冲突。
但这个环节最离谱的是,在如今互联网环境里,只要道德水准不称得上败坏,就已经能强过一大半的网红。
如果你不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类比一下其他互联网热门人物:发明“我接受≠我同意”不等式的唐妞、“79一支笔哪里贵了”的xxx、再到早期的giao哥老八等豪杰……
所以,马老师这嘴硬,放在现在还真算不上什么。
至于其他的东西,我们无法恶意揣测。我们唯一能承认的是:马老师——或者说他背后的那位,是个真正的聪明人。
在20年被K.O.翻车之后,他们依旧坚持着“武学大师”这个人设、并通过各种自黑等危机公关行为淡化风险,最终一点一点扭转风评,将其从一个坑蒙拐骗的老头转化为了后现代的谐星。
不信你看,下面这离谱的视频,是马老师自己的一创。
更何况,他们的团队,还抓到了马老师的营销核心、许多网友心中最大的痛点:
年龄。
七十岁的光阴,足以让所有网友抛开一切乱七八糟想法,仅仅留下对时间侵蚀下坚强的艳羡:
“我希望70岁时,挨上那么结结实实的几拳,还能当场站起来;
我希望70岁时,还能如此精神矍铄、四处走动。
——我希望我能活到70岁。”
紧抓年龄这个痛点,可能是马老师团队在互联网公关中,做得最成功的地方。
最早那一批的高考生、211的学历、体制内的体面工作、为了儿子的留学而出国传武、后来受到老外追捧而扬名、七十岁依旧老当益壮……这些林林总总,都成了他过往标签的一部分,并促使着他的人设从原本的传统“武学大师”,向着励志的搞笑艺人转变。
尽管这和他原本干的事不冲突,但显而易见的是——从20年到现在,马老师依旧在嘴硬,可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开始在他的嘴硬之下软化了。
那话怎么说的来着:入关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同理,成功后,自有学者为我立传。既然马老师成功了,那么为他辩护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拳怕少壮,棍怕老郎。马老师本人可能实战能力约等于零,但是武学理论底子并不弱。他的存在,不仅解构了传统武学、也延伸了传统武学。他将功夫之中一招一式的运转,化为互联网上的金科玉律:
外练筋骨皮,是为浑厚脸皮;内练一口气,是为珠光宝气。
而其武学的核心要义“接化发”,是为“接流量,商业化,发大财”
这便是马保国,四两拨千斤的马保国。
最后,若是他真能来到石家庄的现场,我也确实有兴趣前往一观(门票贵的话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