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越来越冷,又到了穿羽绒服的季节。但市面上的羽绒服从价格到款式,都看的人眼花缭乱。到底什么样的羽绒服才是真的保暖,怎么能买到便宜又质量好的羽绒服?
自2022年4月1日起,新国标GB/T14272—2021《羽绒服装》正式实施,明确以羽绒为填充物,“绒子含量”明示值不低于50%的服装才能称之为羽绒服。
· 绒子:朵绒、未成熟绒、类似绒和损伤绒的总称,呈蒲公英小伞状,比较蓬松,是一朵羽绒中最优质的部分。
· 绒丝:朵绒上掉下来的单丝,呈一根一根的丝状,没有蓬松感。
可以看出,虽然新国标和旧国标都规定“明示量50%即为合格”,但从“含绒量”到“绒子含量”的改变,无疑对填充羽绒的品质要求更严格,也将羽绒服的标准提高了。
以往旧国标要求的“含绒量”,里面既有绒子还有绒丝,这就给了一些不法商家可乘之机,他们会在羽绒服里填充很多绒丝废料,并将其计入含绒量中。表面看标签里写着“含绒量90%”,价格也被炒得很高,然而等买回去才会发现,所谓的高品质羽绒服竟然一点都不保暖。
在羽绒服中实际发挥保暖作用的是“绒子”,新国标实施最大的区别就是让没有保暖作用的绒丝废料不再计入含绒量中,而是单单看绒子含量,只有绒子含量超过50%的,才算是合格的羽绒服。
而影响羽绒服保暖程度的三个因素:绒子含量、充绒量和蓬松度。
在羽绒服选购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旧国标中的“含绒量”与“充绒量”弄混。“含绒量(旧)”的衡量单位是百分比,而充绒量的衡量单位是重量,即克数。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在旧国标还是在新国标中,都没有规定充绒量的最低标准。这在购买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很多羽绒服,如果光看“绒子含量”好像还挺高,都上90%了,但因为充绒量太低,其实也不抗冻。
最后则是蓬松度,它的定义是每单位羽绒的所储存空气体积的能力。
通俗一点来说,羽绒储存的空气越多,保暖性能就越好。目前来讲,我国的羽绒服标签中还不需要明示蓬松度。不过,在美国标准中,只要蓬松度>800即可被认定为高品质羽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