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行星特质及初始种子选择
展开顾名思义,一般的行星以北磁极为基准,自西向东旋转,而拥有这个特质的行星会自东向西旋转。除了让你感受一下真正的“太阳从西边出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轨道倾角超过70度的行星会获得横躺自转的特质。
轨道倾角越大的行星,他的极昼极夜区域面积也会越大。在这些区域,昼夜的交替不再以日计算而是以年计算。
理论上,如果轨道倾角达到90度,那这个星球所有的区域都处于极昼极夜的状态,此时这个星球上不再会有“日”这个概念,一个昼夜交替既是一年。
不过总体上由于游戏内的行星公转周期比较短,一个星球的一年也没多久,对于游戏内容本身的影响不大。
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特质因为保护视力(我觉得昼夜交替很伤眼睛)
补充一个对游戏有实际帮助的点:由于射线接收器需要预热的特性,在极昼极夜区建造的射线接收器的效率会比较高。因为预热只需要一年一次,而不是一天一次。
不过要注意在两极的对称位置都要造相同数目的接收器,否则你的星球每年有一半时间会停电。
当一个行星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呈整数比的时候这个行星会获得特质轨道共振。
除了数字比较好看以外并没有实际意义,除非:
当轨道共振的比例变成1:1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潮汐锁定。这时候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起来,因为行星会获得另一个特性:
潮汐锁定的行星会有一侧永远朝着恒星,在现实世界中对这个行星来说是个灾难,极端的温差会使得行星极度不适合生存。
但在游戏里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潮汐锁定 永昼永夜”(这两个特质一定成对出现)是游戏里最实用的行星特质没有之一。他可以使太阳能板,射线接收器,火箭发射井,轨道弹射器永远保持工作状态,极大提高了这些设备的效率。
永昼永夜的行星在初期可以用太阳能获得大量免费稳定的能源,中期射线接收器永远保持满效率工作,后期稳定火箭发射的速率以便规划流水线。
这个问题根据你的游戏目标,游戏风格,资源倍率设定乃至于你的操作水平,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单倍资源64星):
初始星系资源
初始星系固定是1气态3非气态4颗行星
除了母星地中海以外还有3颗:
气态行星毫无疑问得是冰巨星,在游戏初期可燃冰比重氢要重要得多。
其中第一颗非气态行星最理想的情况是潮汐锁定的熔岩行星,能量和资源两大初期最重要的要素全都满足,搬过去以后母星甚至可以改造成单纯的石油生产基地。
另一颗行星的话,只需要补充熔岩行星的唯一不足:硅产量低。
所以硅产特别高的戈壁和灰烬冻土就比较合适。
这样看下来,完美的初始星系应当是这样:
轨道1 熔岩 潮汐锁定
轨道2 冰巨星 多卫星
轨道2-1 地中海
轨道2-2 戈壁/灰烬冻土
多卫星的意义在于通常轨道3会离得很远,即使星系内也要飞很久,如果第二颗行星也是气态星的卫星则没有这个问题。
熔岩行星的海量矿物加上另一星球的硅,大量资源使得你可以在初始星系内混很久而不用担心由于资源不足而被迫扩张,甚至一倍资源下不出星系建成戴森球都绰绰有余。
还有一个个人挺喜欢的丐版配置:
轨道2 冰巨星 多卫星
轨道2-1 地中海
轨道2-2 干旱荒漠
轨道2-3 戈壁/灰烬冻土
干旱荒漠的风力保证初期能源供应,戈壁/灰烬冻土保证硅的储量。行星全都堆一起使得初期几乎无需进行超过0.5AU的飞行,大幅节约了时间。
不过相对来说资源总量会比较少,需要尽早从其他星系补充资源。
黑洞中子星
6光年内有黑洞中子星是很多好种子的卖点,那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好呢?
短期来看,答案是绝对肯定的。
前中期就能获得单极磁石对于攀科技是绝大的帮助,因为单极磁石可以帮你省去一条非常非常繁琐的流水线:绿马达。
但是,如果要长远的发展,单极磁石的数量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由于上面提到的资源距离倍率问题,靠近母星的星系的资源也会越少。究竟有多少呢,我们来具体计算以下:
黑洞中子星行星的磁石期望数量是1.7M,如果黑洞和中子星都在6光年以内,资源倍率约为0.8,那么你整个宇宙可用的单极磁石就只有
n1=1.7 * 10^6 * 0.8 * 2
= 2.72M
这么一算是不是感觉有点少?
而如果黑洞中子星都在32光年开外,那么资源倍率会有4.2,可以期待的总单极磁石数目会飙升到
n2=1.7 * 10^6 * 4.2 * 2
= 14.28M
相差了5倍还多。
所以,在距离和数量之间,我们不得不做一个抉择。以我个人的偏好,一个在6光年内用于初期发展,一个在32光年外提供长远的供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周边星系资源
“周边6光年内啥资源都有”听起来非常不错,
然而实际上有些资源我们并不一定需要:
可燃冰,分形硅,金伯利。
在这里可以略微放宽一些筛选的力度,毕竟好种子还是比较稀有,如果我们因为周边缺少了这些资源而忽略符合其他条件的种子,那还是很可惜的。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戴森球计划专区
责任编辑:无情的打字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