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页:蜀国-杨仪
展开No.42 狷狭自缚 杨仪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虽是荆州帮的一员,但实际上在217年蜀汉大局已定时,才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后关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
杨仪为人还是很有才干,办事利索、头脑灵活,又是荆州老乡,诸葛亮对杨仪自然是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杨仪性格上的缺陷也特别明显,先后跟刘巴、魏延好多同僚都闹出不合,因此诸葛亮基本上对他的态度还是“可用,但是不能重用”。
从南征到北伐,诸葛亮经常把杨仪带在身边,五丈原时,病危的诸葛亮将兵权交于杨仪,使其安排队伍后撤,此时其与魏延的矛盾激化为武装政变,由于蒋琬、董允的力挺,朝廷在关键时刻相信了杨仪,也使得其能够在马岱的配合下斩杀了魏延,终于出了一口恶气,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这种行为有点丑。
原本杨仪认为自己被诸葛亮托付后事,又为朝廷诛除了逆贼魏延,所以自己应该会继诸葛亮后掌政。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于是蒋琬成为了赢家,不但蒋琬,后面还钦定了费祎、董允2两个候补委员。杨仪认为资历、能力都在蒋琬三人之上,却只得了一个中军师的闲职,经常流露出怨愤言行。甚至还对费祎说:“五丈原时如果帅全军投魏该多好啊”这类大逆不道的话。后被削职流放,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我个人比较赞同《魏略》中支持魏延的观点,认为在二人夺权的主要责任在于杨仪,毕竟魏延个人形象极其丰满,能力也是有据可查的,而杨仪登场较晚,除了纸面上的“能吏”的评价,基本没啥能够拿得出的表现。再说现在的魏延已经变成野蛮人了,姑且放下设计魏杨相争的情节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是没想明白如何给一个整天把“刘备”放在嘴边的野蛮人,安排一个合理的反叛理由,所以说就算真有这戏份,我怕也是马岱、魏延合砍杨仪的可能性大一些。。。
至于杨仪与诸葛亮的“师徒之谊”,像这种人我闭眼能找出五个,杨仪也不见得比他们强。因此就算杨仪虽然斗过了魏延,他也斗不过他一辈子大众脸的宿命。
杨仪这个故事给我们更多的是生活的暗语,性格决定命运,谦虚有礼、不卑不亢、善待周人、不屈不张才,这些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往往比一个人的才能更加重要,纵使你靠斗争打击暂时取得了些许虚妄的胜利,更可悲的现实是更重要的东西在你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就丢掉了。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真三国无双7专区
责任编辑:Shy夏夏